
-
景海峰:儒家孝觀念的超越性意義——以《孟子》所述為中心
摘要:何為孝?孝的意義與價值何在?這離不開對哲學本體的探討和對思想義理的闡述,因為儒家的孝道除了是一套實踐哲學和經驗哲學之外,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層面和深刻的超越性意義。在《孟子·萬章》中,通過詮釋舜“號泣于旻天”的事件,孟子力圖給&l...
-
賈椏釗:張岱年對“矛盾”相關概念的邏輯解析
【傳統話語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方克立曾將張岱年的“兼和論”與毛澤東的“矛盾法則”并稱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雙璧”,張岱年在辯證法問題上可謂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實質上對中國辯證法進行梳理,以“對理”界...
-
楊朝明:泰山氣象·天下觀念·人類情懷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詮說
摘要:古老的泰山承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早在上古時期,諸多帝王便曾舉行泰山封禪,以象征天命王權。由泰山及其周圍地區所發展出來的東夷文化得到充分發展,并成為中國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而泰山的文化地位尤為重要。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
王學典:文明再造與“文藝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全局性變革。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了“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的恢宏目標。這一目...
-
孔德立:思想史視閾中的孔子仁學
摘要:仁是儒學的核心概念??鬃踊趯Υ呵飼r期禮的思考而創立仁學。春秋霸政時期的貴族之禮,已經在西周時期的禮之中有所體現??鬃釉u價管仲“如其仁”,是對霸政時期貴族君子捍衛諸夏共同體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專權,禮從形式到內涵均遭遇困境??鬃咏痰?..
-
梁濤 何磊:周公“制禮作樂”與“制禮作刑”
作為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歷史上多以制禮作樂概括之,當代學者亦沿用此說。然而仔細辨析不難發現,這種說法存在著明顯偏差。檢索相關文獻,周公確實曾制禮作樂,但這只是周公政治業績的一個環節,若想全面概括,稱為制禮作刑可能更合適。一...
-
徐玲:從“親親相隱”到“竊負而逃”——基于“生活儒學”新闡釋
摘要:關于儒家的“親親相隱”與“竊父而逃”問題,曾在學界引其不小的爭論。然而若從“生活儒學”的視域,似乎可以對此問題做出新的闡釋,即超越過去以其為關涉禮法的倫理問題,而直溯本源,以其為人之本源情感的顯現問題。“親親...
-
段秀芳 索巾賀:君子之樂
“君子之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義。“君子之樂”意指內在德性的快樂,呈現為君子文化中以德為樂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之樂”觀,有利于豐富我們對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啟示當代中國...
-
黃玉順:“儒家文化”略論
從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就是作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觀念,儒家文化的內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為“儒家文化”,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儒家文化的概念 漢...
-
李國斌:“惻隱之心”是一種“同情”嗎
摘要當我們將“惻隱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時代的公共倫理觀念之下,那么以“憐憫”“同情”等來分析和解釋它就顯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倫理關系中,在以“親親”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倫理秩序中,一個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
-
孟祥才:孟子的辯論術
摘要:在戰國諸子中,孟子以敢辯、善辯、能辯聞名于列國政壇和學壇。他充分利用圣哲歷史和儒家理論資源,占據真理的制高點,既善于使用類比的方法并以此法將辯論對手逼向死角,又善于運用以小喻大、以此喻彼、移花接木、層層深入的手法,循循善誘、啟發良知,用言語將對...
-
中華和合家文化的價值意蘊
家庭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和單位?!洞髮W》講,“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吨芤?middot;彖傳》也強調,“正家,而天下定矣”。治理好家庭,國家才會安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家和萬事興,國和萬事成,世和萬事平。在家國...
-
楊朝明:孟子思想與新時代文化建設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孟子繼承、光大孔子學說,二人的思想毫無疑問是一體的。司馬遷說“孟子述仲尼之意”,將孟子與孔子“合觀”十分重要,現在有必要警惕將孔孟分離的傾向。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需要我們整體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樣...
-
李文文:孔子論“政”與“正”
孔子勞心于政治,這源于儒學的根本關切??鬃铀枷胫袥]有“兩個世界”(今生、來世)的說法,他信奉現實現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來,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間信任交往,年輕人懷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樂,這是理想世界應該有的模樣。讓天下成為對人類而...
-
姚勇:孟子論政治權力的道德基礎——基于正當性/證成性二分的理論視域
內容摘要:政治權力的道德基礎是政治統治得以產生、存續的根本條件,處身秩序崩解、原則淪喪時代的孟子對之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孟子所構建的政治角色等級、政治空間結構與政治權力等級相應的政治體系中,君主是政治主體,是政治權力真正的所屬者與實際的行使者;民眾則...
-
孫貝貝: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
理論研究越深入,對意識形態的支撐就越堅強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守正創新,提出了“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的重大任務。...
-
蓋立濤:儒墨君子文化的內涵與精神特質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對中華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視君子文化,不僅提出了自家學派的君子觀,建構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還希望人們把君子作為取法的對象和學習的榜樣。雖然在某些方面墨家有不同于儒...
-
徐建委:古典學、古典文獻學與古代文學
編者按:“古典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問,所指為古希臘羅馬經典文獻之研究。不僅在西方學界,“古典學”一直是一門顯學,而且從本世紀初以來,國內也成立了不少“古典學”研究機構,相關研究成果和期刊相繼涌現。但是,“中國古典...
-
邵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友誼、進步與和平的偉大力量
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重申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做文明互鑒的推動者。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離不開文化文明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
-
錢念孫:君子人格的低標準和高目標——以《論語》為中心
“君子”一詞,早在反映商周時期的歷史文獻《尚書》《周易》《詩經》里已經屢見不鮮。到了春秋末期,原來兼有王侯、大夫等“有位者”,以及男子、有德之人等多種意蘊的“君子”概念,經過孔子的反復論述和重新打磨,被賦予更多“有...
-
楊朝明:結合生活認識經典與圣賢
編者按:去年4月份,為進一步增強與讀者的交流,本刊組織“名家解惑:你提問我回答”活動,并通過本刊微信公眾號發布通知,面向海內外讀者征集研讀儒家經典時遇到的問題與存在的疑惑?;顒游藦V大讀者參與,并提出許多問題。編輯部邀請專家學者就典型問題...
-
楊海文:研讀典籍 專一求精
問:如何閱讀和研究古代文化經典?答:儒、道、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三家合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錢穆在題為“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的演講中認為: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九部書,亦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
-
劉強:在現代社會中踐行傳統倫理
問:讀經典時,總感覺不得要領,容易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下去。怎樣讀書才能更好地體悟中華經典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呢?答:我以為,讀經典應該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頤提出了一個“方便法門”,他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
-
溫海明:洞悉《周易》智慧 助益現實人生
問:想讀《周易》沒有基礎,入手難,怎么解決?答:學習《周易》,先要打基礎。首先,要理解《周易》原理跟日月運行、陰陽變化有關系。《周易》內在結構的成型過程是從數到象,從象到卦,從卦到辭。數和象是《周易》最明顯的特色,也是研讀《周易》一開始就要打下的基礎...
-
翟懷旭:《孟子》“生之謂性”論辯中的性善論
《孟子·告子上》“生之謂性”章的論辯表達較為晦澀,歷來學者對其解讀不盡相同。孟子在此章中究竟想表達何意,以及孟子的論辯是否合理,迄今仍有爭議。結合《孟子》全文解讀此章,可以發現孟子并不否認“性”中有“生”。孟子...
-
以“第二個結合”開辟文化“兩創”新境界
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綿延繁盛的不竭動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有賴于充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力、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
-
黃永其:“易道神”與“心理氣”——再論朱子心說
摘 要:從“易道神”與“心理氣”的角度入手,我們可以重新刻畫朱子學的宇宙論圖景。理應當被理解為天地之心的德性,而氣則是天地之心的發用,天地之心的功能在于通過主宰能力將理落實為氣,由此以流行總體——也就是易體的形式展現自身...
-
趙金剛:朱子思想中的“敬與氣”
摘要:朱子思想當中的整齊嚴肅之敬可以“貞定心氣”,使得氣不搖蕩,而明德更容易透顯出來,而工夫就有了成立的可能;但朱子思想當中的敬絕不只有整齊嚴肅的面向,常惺惺之敬才是“活敬”,常惺惺是人的奠基性、基礎性情感,只有強調常惺惺的重要意...
-
姚海濤:孔子“同問不同答”的啟示
作為中華文化絕佳代表的孔子有著多重身份,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今人講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無論是其光輝博大的思想,還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學習。在眾多身份之中,孔子作為教師的這一身份深入人心??鬃釉诖呵?..
-
中國古典傳統中的“文明”“交流”“互鑒”
在中國古典傳統中,“文明”“交流”“互鑒”各自有著豐富含義。這三個詞匯各自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與文化意蘊,只有在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量,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鑒”這一概念的全貌?! ?..
-
黃玉順:“儒家文化”略論
從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中國文化的主流就是作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觀念,儒家文化的內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為“儒家文化”,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
探尋中華民族的創新基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v史長河中,一件件文物鐫刻著中華民族一路探索、創新的印記,在漫長歲月中承載著中華民族創新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與時...
-
梁濤:走向世界的儒學
這幾年我提出新四書、新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傳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融入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其對國人價值引領的作用。對于儒學,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那就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彰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儒學推向世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
-
林孝斌:孔子“無間”思想的認識論意涵解析
摘要:孔子在《論語·泰伯》中以“禹,吾無間然矣”指稱他和大禹間的“無間性”??鬃拥?ldquo;無間”思想是兼具個殊與普遍性意義的認識論命題。該命題意在揭示跨越時空的不同主體之間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種原始認識活動,其內...
-
《春秋繁露》:“內圣”與“外王”的統一
漢承秦制,既繼承秦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了秦失敗的教訓。西漢初期采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輕徭薄賦緩刑的政策,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生產力,緩和了社會矛盾。文景之時,國強民富,史書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